栏目导航
聚奎书院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聚奎书院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村,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坐东朝西,北东10度,面积2137平方米。东北方为九区池,西南为鹤年堂,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建成使用。书院为四合院布局,土木石结构,单檐悬山顶,东西轴线上为门厅,讲学厅及通往鹤年堂的过厅,讲学厅,面阔32.5米,进深5.5米,通高6米,现为学校会议室。第一重大门行书阴刻对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第二重大门隶书阴刻对联“广厦颜开千万间,德星长聚五百里”,靠后门处大门行书阴刻对联“是英雄锋造之地,为山川灵秀此钟”。抗战时期,白沙人文荟萃,聚奎中学每周周末都邀名人来校讲学,如:冯玉祥、陈独秀、文幼章、欧阳渐、台静农、佘雪曼等。培养出如四川第一家报社《重庆日报》的创始人,重庆大学的创建人之一吴芳吉,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作出杰出贡献的周光召等等。聚奎书院,是目前川渝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书院建筑,更是江津新文化传播的中心,抗日救国活动的摇篮,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米邦沱日机炸弹爆炸点遗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 米邦沱日机炸弹爆炸点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办事处通泰门社区3组上沙嘴,处在长江边。1938年到1943年,日军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在长达五年的“重庆大轰炸”中日机同时对近郊县城进行了轰炸,其中就对江津进行了轰炸,但因目标不明确几枚炸弹纷纷丢落长江中,据当时目击者称爆炸形成几米高的水柱,其中有一枚落入沙滩未爆炸,现存放于我区文物管理所内。此遗址是日本侵略者残酷侵华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南京内学院旧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南京内学院旧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办事处东门社区2组(原东门公园内),修建于1938年,座西南朝东北,面积638平方米。该学院于1922年在南京创办,为躲避战乱的威胁,于1938年迁到江津。由邓蟾秋捐资买来地基,佛学社协助修建,翌年欧阳竟无在江津刻经讲学,设毗昙、戒律、瑜伽、般若、涅磐五科,常指导江津佛学研究工作,把“抗战到底,保家卫国”、“杀鬼子不犯杀戒”贯穿讲经中。该建筑为土木石结构房屋,悬山式屋顶,长26米,宽22米,通高5.8米。该住址是抗日战争的一个见证,是日本残酷侵华铁的证据,是江津一个极佳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欧阳渐墓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欧阳渐墓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艾坪社区以西150米的艾坪2社松林坡,座东南朝西北,北偏西20度。东西并列两墓冢,西为欧阳渐及其夫人墓,墓冢呈方型,通长3.3米,通高2.1米,东为周宜弟墓。该墓原座落在几江铜锣湾西关村花园西20米。欧阳渐(1871—1943)字兑无,江西宜黄人。秀才出身,中国佛教学者,居士。 1922年在南京创建支那内学院。任院长,抗日战争时期随学院迁江津。晚年主要从事有关佛学的撰述,提倡居士佛教,著有《兑无内外学》。1943年2月23日在江津病逝,葬于江津中学背后。由于城市建设,该墓于2003年4月迁于此。 墓前有两块刻于1986年石碑两通,西面一通为1986年重刻,赵朴初书,镌楷书“欧阳竞无大师暨其德配熊氏之墓”,东面一通也是1986年重刻,赵朴初书,镌行书“吕潋夫人周宜弟女士之墓”。欧阳渐,是一个积极支持抗日的佛教学者,此墓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欧阳渐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佛教学者们对抗战的贡献及江津抗战时期的佛教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七纪念堂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七•七纪念堂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村,建于1938年,坐北朝南,正南北方向,面积623平方米。西北方为陈独秀题刻,其余几方为学生宿舍和活动室。该堂是1938年春,聚奎中学为增办高中,由邓鹤年、邓鹤丹、及诸子言等人积极捐款修建,抗战时期为私立新本女子中学(邓氏家族1925开办,抗战时期迁至黑石山)校舍,许多内迁的名人曾到此讲学,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解放后曾作为学校教师宿舍医务室等,现无人使用。该堂为土木结构,布局呈方形,长27.6米,宽22.6米,通高6米。此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研究江津乃至我国抗战时期的教育状况,尤其是江津在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时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旧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 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高屋村溜马岗重庆工商管理学校内,建造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北偏西66度,占地面积836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四川省立重庆女子师范学校,为当时四川省仅有两所女子师范之一,1939年1月,为躲避重庆大轰炸迁于此地,抗战结束后于1946年秋迁回重庆。旧址,仿欧式建筑,上下两层,平面布局呈方形,长39米,宽16米,通高9米。此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时期的教育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太平街乐善堂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乐善堂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公园路社区太平街93号,建于清末,坐东南向西北,面积736平方米。该建筑属于清末我国南方地区的典型建筑,分上下两殿和左右厢房,上殿阔19米,深11.5米,原为刘、关、张三人石刻雕像的供奉地,后来改为居住房。下殿为两层,左右厢房也为上下两层。整座建筑为砖、木、瓦的混合结构,尤其是弯拱撑梁,弧形屋檐独具特色。抗战时期白沙的商户出资在此煮粥,安置了大量流亡入川的外省学生和难民。该建筑为研究白沙地区的抗战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王政平民居(第八中山中学旧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白沙王政平民居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红豆树农场,建于民国时期,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28平方米,建筑面积1075平方米。该建筑采用欧式风格,用小砖砌成,整个建筑长20米,宽10米。地面以上有两层楼(包括地面那层)。房子正面上下两楼各开十窗,有椭圆形窗(长径1.5米,短径1米),以及窗子顶均采用圆弧形,下部取方形。窗子用木条做成。大门处于房子正面中间位置,以六扇木门组合而成。窗高2米,宽1米。大门每门宽1米,高4米,房子高8米。此建筑是民国时期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修建的,结合了中西方建筑的特点,对研究民国时期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吴芳吉墓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吴芳吉墓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村九曲池畔,建于1932年,坐东朝西,北偏东30度,面积72平方米。此墓墓冢呈三角型,墓通长4.5米,通宽3.5米,通高0.95米,条砌边。墓碑为主式碑,弧形碑额,高1.5米,宽1.03米,厚0.22米,上部为英文正中为竖排阴刻隶书“白屋诗人之墓”六字。右侧题记为一九八一年。吴芳吉(1896-1932),字碧柳,号白屋诗人,聚奎第一班学生,为“聚奎三杰”之一。吴芳吉是著名爱国诗人,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吴芳吉墓成后五十年多年间,来谒墓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抗战时期,冯玉祥、佘雪曼等许多名人都在此留下谒墓诗文。此墓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吴芳吉其人及江津乃至重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夏坝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旧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旧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鸭江村小鱼梁,座东朝西,北偏东10度,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綦河自东拐了一个大湾向西流去。1937年,日军侵华,东南亚一些国家相继挑起排华事件,故许多国家的侨胞河港澳同胞将其子女送回国求学。1941年教育部批准建立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接送这些子女,1946年9月国立第二华侨中学迁至海南,此地仍做办学之地,现为江津区继侨小学办学之地。该旧址原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现仅存高中部,旧址为土木石结构,悬山式顶。此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研究江津乃至我国抗战时期的教育状况,尤其是江津在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时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研究江津乡村建筑及中西建筑的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Rss订阅